国庆假期一个贷款骚扰电话都没接到,长沙郑女士翻着手机通话记录感慨,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“最近骚扰电话明显少了!”不少市民近期发现,曾经每天频繁响起的“低息贷款”“极速放款”推销电话突然沉寂。这一变化甚至冲上网络热搜,引发广泛共鸣。
这一现象并非偶然。从2025年10月1日起,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(简称“助贷新规”)正式实施,成为整治贷款骚扰电话的“利器”。
新规不仅划定年化利率24%的“红线”,更对催收行为作出严格限制:单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,禁止在午间12时至14时、晚间21时后拨打,严禁通过骚扰亲属、同事等第三方施压。
01 助贷新规的实质内容
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4月发布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,并于10月1日正式施行这一新规。
该通知核心在于 “收口”——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平台运营机构、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,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。
新规明确界定了助贷业务的本质。助贷公司没有放款资质,主要做收集信息、查看征信等辅助性工作。它们利用获客优势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,经资金方风控终审后完成贷款发放,并获取服务费。
与网贷公司不同,助贷公司的合作方通常是正规金融机构。但过去几年,为了获客,助贷公司采用电话、短信、短视频等海量外呼方式,导致消费者被贷款信息轮番“轰炸”。
02 新规如何减少骚扰电话
助贷新规减少骚扰电话的关键在于明确了商业银行的主体责任。《通知》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对合作互联网平台的管理,对合作机构提供的营销宣传、贷后管理等进行有效监督。
这意味着作为资金提供方和风险最终承担者的商业银行,必须对其合作的助贷机构的行为负责。这一规定倒逼银行谨慎选择合作机构,并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,从而从产业链上游规范助贷机构的行为。
新规实施后,不少银行公布助贷合作平台名单。例如徽商银行通过官网公示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,包括蚂蚁智信、宿迁钧腾信息科技等头部机构。
名单的公开意味着金融机构向市场和消费者告知“我只与这些机构合作”,一旦合作机构出现问题,金融机构很难推卸责任。
03 消费者与行业的双重受益
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的变化是骚扰电话减少。在长沙工作的谢小姐表示:“前些年经常接到低利息贷款推销,最近好像还没收到过。”
天心区的郑女士也深有同感:“以前隔几天就会接到一个,最近确实好多了,整个国庆假期都没有多少这种电话。”
但仍有部分人表示还会偶尔接到这类电话,不过频率已大大降低。90后上班族姜小姐吐槽:“贷款电话少多了但还是有,一般会问要贷款多少,免息多久。”
对于行业而言,合规将成为助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。新规会淘汰一批依靠粗放、违规手段展业的助贷机构,推动行业从追求规模和流量的“野蛮生长”,转向注重风控能力和服务质量的“精细化运营”。
04 技术防护与监管合力
除助贷新规外,技术防护也为减少骚扰电话发挥了作用。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,推动超过10亿用户启用“来电来信免打扰”服务,累计防护次数达到923亿次。
运营商通过标记分级处置、高频拦截系统等技术手段,对骚扰号码实施暂停外呼等管控措施,从源头上遏制了营销乱象。
这些措施与助贷新规形成合力,共同打击贷款骚扰电话。监管部门从源端(助贷机构)和终端(通信网络)同时发力,构建了全方位的治理体系。
05 长远影响与未来展望
助贷新规的实施预示着互联网贷款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。新规设定了年化利率不超过24%的“红线”,推动整个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期。
短期来看,新规会淘汰一批依靠粗放、违规手段展业的助贷机构。但长远来看,这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,促进整个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未来,合作的互联网平台将更可靠,助贷业务定价机制将更加透明,消费者的权益也将得到更好保护。助贷业务主要服务于个人消费和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,其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上。
新规实施虽时日尚短,但市场已感受到明显变化。长沙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部门负责人表示,新规出台后,银行立即启动了对所有合作助贷机构的合规审查,重新评估合作条款。
“对于不符合新规要求的营销和催收模式,要求合作方必须限期整改,否则将终止合作。” 银行态度的转变,标志着助贷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。
随着监管政策持续发力,未来贷款骚扰电话有望进一步减少,消费者将迎来更加清静的通信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