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支付行业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新型收费模式正悄然侵蚀持卡人利益。近期曝光的 POS 机 "流量费" 连环扣款事件引发行业关注,某用户因未及时关闭自动续费功能,1 年内被扣除 12 次流量费,累计损失 1188 元。
收费模式对比:隐形收割 VS 显性涨价
传统费率调整与新型流量费策略存在显著差异:
费率上涨模式:万 60 涨至万 200,单笔交易多收 56 元(按 4000 元交易额计算)
流量费模式:单次收取 99 元,较涨价多获利 43 元 / 笔,且客户留存率高出 27%
行业潜规则运作机制
分批次扣费:通过月扣 / 季扣降低用户感知,规避监管审查
权限设置漏洞:部分支付产品预设自动续费条款,需主动操作关闭
客诉缓冲设计:单次扣费金额<100 元,规避大额扣款预警机制
风险防范指南
设备激活时:要求服务商书面确认收费项目及关闭方式
账单核验技巧:重点关注 "通讯服务费"、"数据维护费" 等变相收费名目
维权路径:通过银联 95516 或央行 12363 投诉通道,可追回近 6 个月不合理扣费
行业数据显示,头部支付机构流量费收入年增长率达 63%,该模式已形成百万级用户 ×12 次 / 年的规模化收益链条。建议持卡人定期检查银行卡小额扣款记录,及时关闭非必要自动扣费协议。